生活習慣好,學習力才會棒 文.謝曉雲
「k書高手」呂宗昕分享自己的經驗,教父母如何培養「學習力」100分孩子。
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教書十多年,發現不少他的學生(大學聯考成績頂尖的人),進了大學後竟然不會主動學習,大一就出現學習不適應的問題,甚至不及格被當,促使他開始找原因。他發現台灣學生上大學之前,都是被動接收知識,老師給什麼就唸什麼,加上考試多半選擇題,而不是申論題,無助於思考,所以就算考試成績很漂亮,到了大學卻無用武之地。
另外,他也觀察到學生在校的成績表現,和在社會上的表現不見得成正比,決定因素是進入社會後,是否仍有積極的態度和學習動力,「因為這時候你不再是為了考試、學位而學習」呂宗昕說。
因此,他投入研究如何讀書學習、如何提升學習力,更不斷出書、寫專欄,和孩子及家長分享他個人學習的心得與經驗。
先建立好的生活習慣
提升學習力最重要的是什麼?
「培養好的生活習慣,」呂宗昕的答案或許令父母意想不到。他發現,那些表現好而且學習力強的孩子,多半自我要求比較高,並且生活管理比較嚴格,包括會安排規劃自己的時間,生活作息規律,保持讀書環境整齊(書桌上沒有雜物,書分科別類排放在書架上等),而且每天自己整理書包等等。
「學習效率是建立在這些細微的日常事物上,父母不應該忽略孩子的生活習慣,」呂宗昕建議。
適度施壓力,孩子學得更好
大人正向的期待和適度施加壓力,可以幫助孩子學得更好。
不過,父母的期待應隨每個孩子個性不同、年齡不同,及學習情況變化,靈活調整,而非一成不變。
例如,有的孩子自我期許高,又在乎外界眼光,如老師同儕的看法,那父母給他的壓力可以小一點,否則會超出他的負荷;相反地,如果孩子被動、消極,自我要求少,家長就要多施一點力,在後面推他一把,幫忙拉高學習力。
另外,孩子找不到學習目標,也會不想學習。呂宗昕建議家長,經常問孩子,「你的志願是什麼?未來想做什麼?」也許孩子的答案每個月不同,沒關係,重要的是促使他思考這個問題,慢慢找到學習的方向及目標。
增加學習自由度
教育專家一直呼籲讓孩子快樂學習,但孩子如何才能學得快樂?
呂宗昕認為,先要有學習意願,而且能自由學習,加上學了有成就感,具備以上三者,快樂學習並不難。
因此,他提出幾個可行方法:
◎對必須考試的科目,父母不妨讓孩子參與決定用什麼方法學習,例如看圖畫書學英文,及決定學習範圍,例如自己規劃學習進度。
◎至於不需要考試的學習,給的自由可以更大,讓孩子自己決定學習內容及方法,例如想閱讀的書,想參加的才藝或社團活動等。
◎父母應該為孩子加分,別吝於讚賞孩子,只要他每天或每一次考試有一些進步,或每天學到新東西,就要鼓勵他,讓他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滿足和自信。
後退學習,進步更多
父母總期望孩子的學習一直進步,很少想過有時候「退步」反而是好事。
呂宗昕舉自己的例子說,他從小到高中,數學成績一直很優秀,但大學聯考數學科竟然考得很糟,連自己都嚇一跳,決心好好檢討,找出考壞的原因。因此,他利用大學開學之前的那一個暑假,把高一到高三的數學全部重新複習一遍,過程當中發現許多過去學習數學的盲點,而他這次的「後退」學習,讓之後在大學學習微積分、工程數學等科目時,比別人更得心應手。
又像他服完兵役,準備出國時,發現英文忘得差不多,所以花一星期看國中英文,再花一個月回顧高中英文,完成這些基礎複習之後,接下來的學習變得又快又有效率。「退回原點學習並不丟臉,反而學習力加倍提升,」他強調,父母不需要太心急,一直要孩子不停往前衝,有時候停下來,甚至後退一步,讓孩子把過去學習的問題和不理解之處徹底弄懂,下階段的學習將更有成效。
他建議可行的方法是:
◎認真訂正考卷
發了考卷,父母的目光不要只集在孩子考了幾分,「家長都期待孩子下一次的100分,但我認為考後的100分更重要,」就是把這次答錯、未達100分的地方訂正好,不會的問題弄懂,也等於拿到了100分。
◎準備錯誤筆記本
每一科都準備一本「錯誤筆記本」,把經常弄錯,或學不好的部份記下來,例如彈鋼琴常彈錯的地方、常寫錯的國字、拚錯的英文單字等,隨時提醒自己注意,甚至考之前拿來加強練習。
避免太快幫孩子解決問題
教導孩子時,父母常犯的錯誤是操之過急。
尤其當孩子提出問題,希望爸媽回答解決時,大人經常太快就給答案,沒有給孩子自己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機會。「家長要先忍住,停止給速食答案,」呂宗昕建議家長問孩子,「你先想一想可以怎麼做?」然後耐心等待孩子思考,父母也可以給一些提示,一步步引導孩子,但切忌立刻出手相助。
面對多變、不確定的未來,「學什麼」不重要,學習「如何學」才是勝出的關鍵,尤其是自己找問題、自己思考及自己找答案解決的能力。
本文摘自康健雜誌,2007年4月,P98~P100。